编者按
为迎接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系列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深入挖掘浙江“三个地”的政治资源和丰富内涵,发挥浙江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功能,围绕数字浙江建设持续发力,经管学院党委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探索数字化在革命故居传承中的应用”主题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故居,承载着历史的见证,讲述着革命人物红色精神的初心。通过对浙江革命故居的资料查找、实地调研、人物采访等,探索数字化在革命故居传承中的应用,助力探索数字变革“浙江方案”,传承红色基因,体悟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
先锋故地八:应修人故居——山麓田间独守望
人物简介
应修人(1900-1933),1919年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早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我国新诗创作活动的先行者,著名的“湖畔诗人”之一。应修人烈士于1925年入党,1926年受党派遣到广州黄埔军校工作,后被派遣到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工作。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应修人烈士受党派遣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军委、中央组织部及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1933年5月14日,在上海地下工作联络中英勇拒捕壮烈牺牲,卒年33岁。
应修人烈士
故居简介
应修人故居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半浦后洋应家河塘,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4平方米,建于近代,系重檐硬山顶楼房,三开间一个楼梯间,通南阔13米,通进深8.7米,有前廊,明间为客堂,四面高墙护围,前后有天井。
故居外景
故居内部陈设
故居内有应修人烈士的生平简介以及相关文物,多为当年留下的书籍,故居迁址重建过,且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宁波市政府为纪念应修人烈士,将故居隔河之东的小学命名为“修人小学”,在小学内部设有应修人纪念馆。1986年5月,应修人故居被公布为江北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5月,邵秉坤艺术馆在故居内开馆,陈列邵秉坤画作及书籍等展品。
故居现被列为江北区德育教育基地,不定时开展老党员上党课活动,使更多青少年了解党史。
老党员上党课
数字化现状
故居数字化应用较少,多是传统的旧物展览方式。故居内的旧物在工作人员的精心保护下虽能保持其基本风貌,但仍须数字化建设的协助。故居除入驻大众点评外,无其他数字化应用,且大众点评页面较为简陋。
数字化建议
加强数字化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推进数字化技术使用,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对文物遗产进行跨时空跨媒介的采集,整理和传播并且上传到云端的资料库,借助发达的网络,可以达到传承保护的目的。
故居游客多为中小学生,在第一手文物资料匮乏又枯燥的情况下,对此进行改进,将其变为游客感兴趣的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加客流量,带动经济发展,而且能让游客深入了解应修人烈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精神,更好地体会亭旁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希望故居在数字化的辅助下,能够重新焕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