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盘活红色阵地】先锋故地十:朱枫故居——记录红色女特工传奇史

编者按

 为迎接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系列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深入挖掘浙江“三个地”的政治资源和丰富内涵,发挥浙江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功能,围绕数字浙江建设持续发力,经管学院党委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探索数字化在革命故居传承中的应用”主题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故居,承载着历史的见证,讲述着革命人物红色精神的初心。通过对浙江革命故居的资料查找、实地调研、人物采访等,探索数字化在革命故居传承中的应用,助力探索数字变革“浙江方案”,传承红色基因,体悟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


先锋故地十:朱枫故居——记录红色女特工传奇史

人物简介

 朱枫(1905—1950),女,原名朱谌之,字弥明,浙江镇海人,1927年毕业于宁波竹洲女子师范学校,受地下党影响,1938年入伍,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945年,先后在党领导下的桂林、重庆、金华、上海的“新知书店”办事处工作。1946年—1948年,在党领导下的经济部门工作,为党筹集大量资金。1949年底,接受党的特别委派,经香港只身赴台,从事祖国统一大业的秘密工作,成绩卓著。由于叛徒出卖,1950年被捕,同年610日被害于台北。

故居简介

 朱枫故居,位于浙江镇海中学校园东南隅,保留着占地210平方米的“憩园”一角,白墙黑瓦,朱楼雕梁,洞门楼窗回廊,别致玲珑小巧,两层的小别墅,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是朱枫烈士青少年时代的旧居,现为朱枫烈士纪念楼。

朱枫纪念楼

1994年镇海中学田径场扩建,拆迁百余户民宅,将朱枫烈士故居的一部分“朱家花园”重新整修,改为朱枫烈士纪念楼。楼内陈列烈士生平事迹和遗物,以及中央有关领导、烈士生前亲友题字和纪念书画。时任中共统战部长罗青长题写“朱枫烈士纪念楼”匾额。1995年对外开放。

朱枫烈士纪念楼的内景

 在这个古典与现代、庄重与飘逸相融和谐的环境中,古迹众多,文化厚重。流芳碑、柔石亭、俞大猷祠、吴公纪念碑,流风遗韵令人时时心潮澎湃。而朱枫烈士,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风云之中,和那些前贤相比相邻。她的精神,与凝重剧烈的历史律动激荡回应,长存不朽。

 顺草坪间的小路往东南方向走几十米,一座玲珑雅致的两层小别墅便卓然在眼前。小别墅白墙黑瓦,朱楼雕梁。院墙洞门上有一扇形石牌,上刻“憩园”二字,甚是隽雅秀丽。在洞门的右墙上附着“朱枫烈士故居”的石牌,为“憩园”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从洞门进去,内院石板彻地,花坛中绿树成荫,藤萝遍地,翠竹野花,相映成趣。洞门口左墙角有一“憩园界”的石块,让人不禁凭想起当年花园豪宅的历史情形来。

 当初的“憩园”宅深院大,园内竹篱假山,小桥流水,园后有书房3间,藏书颇多,字画满墙。实在不失为读书写字、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朱枫纪念楼的外景


故居现状

 纪念楼于199611月被公布为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19975月被公布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6月被公布为市级党史教育基地,2011年被国家安全部公布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20131月被公布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

朱枫故居现在仍是采用传统参观陈列物的方式,许多富有意义的展品会因为某些不可避免的原因而被损坏,同时,面对如此多的展品,参观者也无法细细观看每一个展品,而采用数字化,参观者可以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到故居的信息,了解到更多关于故居人物的事迹,同时也可以全方面地了解文物。

纪念楼内的烈士事迹陈列


数字化建议

 在我国,文物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人员、技术和软硬件设施投入、开发上有多种制约,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为此,为了解决当前我国文物数字化建设中的难题,首先可以提高文物数字化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文物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员,人员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数字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一方面,故居可以加大对数字化建设专业方面的人才资源的引入,从理论、实践等方面加以考察,充实数字建设专业的人员队伍。另一方面,人才引入后可以力求用好,以更专业的方式来更新文化保护观念,开发创新数字建设新模式,营造文物数字化建设的氛围。此外,可以引导人才学以致用,利用资源优势探索、利用信息能力去解決文物保护难题。为此,要以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对标发达国家的保护经验,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培养、学习,带着问题、项目、技术开展攻关,从而实现“人员现代化、管理信息化、馆藏数字化”的目标,推动故居数字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