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迎接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系列会议精神,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深入挖掘浙江“三个地”的政治资源和丰富内涵,发挥浙江红色文化的实践育人功能,围绕数字浙江建设持续发力,经管学院党委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探索数字化在革命故居传承中的应用”主题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故居,承载着历史的见证,讲述着革命人物红色精神的初心。通过对浙江革命故居的资料查找、实地调研、人物采访等,探索数字化在革命故居传承中的应用,助力探索数字变革“浙江方案”,传承红色基因,体悟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
先锋故地二十六:郁达夫故居——愁善感又顶天立地
个人简介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故居简介
郁达夫故居位于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
郁达夫故居
郁达夫故居坐北朝南,三开间砖木结构楼房,为江南典型的白墙黑瓦。入门,一小花园,中甬道。
故居一层为正厅、厨房等房间。正厅陈列丰子恺、黄苗子、茅盾、鲁迅等名家的题字及画作。左墙上还有一幅鲁迅先生的亲笔手书。
二层主要是郁达夫及郁母等人的卧室。在郁达夫不大的房间里,一张老式木床,一张桌子,屋内就已经很局促了。一老藤书架倚墙而立,架子上摆放着书籍。书架上方墙上贴着郁达夫和第一任妻子孙荃的照片。
数字化建议
郁达夫故居地的门锁已经生锈,透过门缝看见的也只是空荡荡的房间,如果不是房屋左侧的“浙江省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标示牌,很难区别郁达夫故居地和旁边的居民区小楼。据周围居民反映,郁达夫故居已经很久没有对外开放过了。
在国内文保界,也有人提出“民办公助”的方式,即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系列扶持措施,成立专项基金,用于名人故居的宣传和管理等。并通过与公益组织合作,采取组织志愿者担任讲解员、管理者的方法,为名人故居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由于文物保护单位职责履行的缺失,公众的忽视以及管理混乱等各方面的原因,红色文化传承的基础正日益遭受着侵损。荒凉的郁达夫故居地,需要文物保护单位履行职责,需要相关管理单位倾力维护,需要广大群众热心关注。我们期待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这条路上,能看到政府带领下的共同维护,能看到红色文化遗产和基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愿革命烈士故居不再荒凉,愿红色文化遗产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