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文)专业2021级的30余名中外学生,在专业主任黄玉沛副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次极具学术价值的实地调研。这次实践课程《外贸小商品市场行情调研》以义乌商贸城为核心,深刻探讨了中国制造商品在非洲市场的表现及其背后的贸易模式。此次调研恰逢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充分展现了中外学生对非洲市场的高度关注和义乌作为中国对非贸易重要窗口的关键作用。
义乌国际商贸城,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拥有超过210万种商品,链接了全国20多个产业集群,是中国与非洲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节点。义乌商贸城不仅是小商品的集散地,更是中国制造走向非洲的重要通道。义乌的商品品类丰富、价格实惠,并且具备高度灵活的定制能力和快速的物流体系,这些优势使其成为非洲商人采购的重要选择。
在调研过程中,中外学生分组对义乌商贸城的不同区域展开了详细调查。
以索马里留学生阿萨德(Asad)和坦桑尼亚留学生本杰明(Benjamin)为代表的留学生群体,聚焦于义乌商贸城二区,该区主要售卖五金工具、小家电等日常必需品,这些商品与非洲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阿萨德在调研后总结,索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高性价比的五金工具需求巨大。义乌的商品不仅价格优势明显,而且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满足索马里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依托义乌强大的物流网络,商品能够以“集拼仓+海铁联运”的方式迅速抵达索马里,这大大提升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杰明则探讨了义乌商品在坦桑尼亚市场的情况。他认为义乌商贸城的小家电产品在坦桑尼亚市场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在价格和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义乌商贸城的商户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通过线上订单的方式,直接将商品发往坦桑尼亚,这种贸易模式显示出“义乌模式”的灵活性与高效性。义乌作为中国对非贸易的桥头堡,不仅满足了坦桑尼亚市场的需求,还在中非经贸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学生则重点调研了义乌商贸城五区的“非洲产品展销中心”。这里展示了来自14个非洲国家和地区的3400多种商品,涵盖了多种非洲民俗手工艺品。中国学生的调研报告表明,随着中非文化交流的加深,非洲商品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还探讨了中非双向贸易的潜力,特别是义乌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推动中非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调研活动结束后,中外学生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讨论,结合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成果,探讨了义乌作为中国对非贸易重要窗口的战略地位。同学们一致认为,义乌不仅是中国制造商品的集散地,更是中非经贸合作的前沿阵地。通过义乌,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制造商品进入非洲市场,而非洲商品也通过义乌进入中国,义乌在这一双向贸易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
总的来说,此次调研不仅为中外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加深了他们对义乌作为中国对非贸易重要窗口的理解。义乌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庞大的商品规模和高效的物流体系,更在于其作为中非经贸合作桥梁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中非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义乌必将在这一过程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为中非贸易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