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中非经贸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丨浙师大助推金华市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大会“中非合作”专场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6-07浏览次数:10

2025年6月5日下午,由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浙江师范大学助推金华市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大会“中非合作”专场活动浙江师范大学经管学院举行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金华市社科联主席郑春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金华市贸促会副会长智玮伟、金华市工商联副主席章国标、浙江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冯昊青、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宇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珩等领导专家出席专场活动,金华市涉非管理部门负责人、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企业家、留学生等多领域代表100余人聚集一堂,围绕“推动金华对非经贸与文化合作高质量发展”多维度多层次探讨政企研联动机制建设以及新时代中非经贸与文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和推进方略。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竞红主持专场第一阶段活动。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致辞,首先向长期支持学校发展的金华市社科联、贸促会、工商联等地方政府部门表示感谢。他指出,非洲区域国别研究是浙师大学科交叉建设、特色化发展的成功典范,数十年来,以刘鸿武教授为代表的浙师大非洲研究团队深耕非洲,紧密服务国家战略前沿,形成了中非经贸合作、非洲学术研究、中非教育合作、涉非人才培养、对非校际交流五大领域良性互动的对非研究工作格局。

林一钢表示,长期以来,浙师大非洲研究团队与金华市在社科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涵盖经贸合作、企业投资、金融创新、科教融合、人文交流等领域,成效显著。此次校地合作再升级,旨在进一步强化双方合作的机制化、体系化建设,精准聚集中非合作现实和理论问题,为金华对非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他希望以“金华市深化中非地方合作课题研究联合体”新的起点,进一步优化“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深入推动金华对非经贸与文化合作高质量发展,双方携手打造新时代中非地方合作交流的市域县域样板。

 

金华市社科联主席郑春跃在致辞中指出,深化对非交流与合作是贯彻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提出的“六大主张”和“十大伙伴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金华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在对非交流合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与非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兼具丰富实践资源与理论指导需求。浙师大对非研究底蕴深厚、优势突出。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非合作研究工作,通过多轮校地合作委托专项课题,助力浙师大非洲区域国别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显著成效。

郑春跃鼓励课题团队以“钻坚研微”精神,立足中非、浙非、金非合作实践,聚焦基础理论与热点问题开展追踪研究,形成体系化学术成果,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金华辨识度的对非学科、学术及话语体系;同时,呼吁社科专家、企业家、政府部门密切协作,推动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产业发展深度衔接,形成 “实践 — 理论 — 再实践” 的良性循环,共同为中非地方合作典范建设贡献力量。

 

 

校地中非合作新举措:浙师大与金华市共建研究联合体

在与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金华市深化中非地方合作课题研究联合体”正式成立,郑春跃、刘鸿武、冯昊青、陈宇峰共同揭牌。该研究联合体由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联合发起,是省内首创的高校与市、县级政府及企业合作的创新模式。未来,研究联合体将致力于整合金华市各市县社科联、浙师大中非经贸研究团队、涉非企业等各方资源为金华各县市区对非产业合作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随后,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与张酋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经济与管理学院与义乌中非商会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未来双方将在数据平台建设、人才联合培养、课题联合调研、企业涉非业务推进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此次合作是浙江师范大学践行“地域特色+学科优势”校地合作方针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学科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学科”的良性互动,实现非洲研究与地方对非合作的深度融合


专家共识:探索校地校企中非合作的金华模式

揭牌和签约仪式后,浙师大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主任、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作专家主旨报告,经管学院院长陈宇峰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珩分别作主旨发言,优化“学科赋能产业” 双向互动路径贡献智慧。

刘鸿武的主旨报告围绕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市高质量开展校地合作的路径与成效、未来对非合作研究的主要方向等战略布局展开,旨在通过校地融合打造发展“命运共同体”,提炼提升可复制的“金华模式”。

刘鸿武指出,大学与城市相互依存。浙江师范大学与金华市在服务国家对非战略过程中,形成了深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双方正处于比翼双飞的快速发展时期,携手探索出了一条别具特色且成效突出的校地合作之路,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且“两头落地” 的地方对非合作模式。

刘鸿武深刻阐述了习近平复信非洲50国学者精神和“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的重要时代意义。他强调,落实复信精神、延展“共识”理念的四个“一定”:一定要做实中非关系、非洲发展问题、全球南方、中非共建现代化四大课题研究;一定要坚持将学术研究做在“中非合作的大地上”;一定要提升中非双向平衡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平台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促进中非在知识、技术、经验等多层面的共享、共创与互鉴,凝聚全球南方智慧和共识;一定会要“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持续提升“金华模式”成色,在实践中深入提炼总结升华“金华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可复制的合作经验,为全国对非合作提供公共产品。

刘鸿武最后指出,“贯彻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打造新时代中非地方合作典范”课题群是金华市与浙师大校地合作的重要实践载体,既是校地双方主动融入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使命担当,也是发挥浙师大非洲研究学科优势、赋能金华市国际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各课题负责人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课题研究工作中,不负时代、不负期许,真正做成利国利民利天下的学问,为中非携手现代化贡献智慧。

 

陈宇峰主旨发言中,结合经管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对非经贸研究的特色,阐述了学院在对非合作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他强调经管学院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海内外教学资源,为培养适应中非经贸合作需求的本土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逐步构建起“学术研究 — 人才培养 — 产业服务” 三位一体的对非合作体系

陈宇峰表示,学院以服务地方对非合作目标,积极开展对非经贸研究,深入了解非洲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创办中非经贸论坛,发布《中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中非贸易(金华)指数,为企业开展对非业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合作,学院将进一步推动校地融合“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 升级,为中非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王珩在主旨发言中,系统阐述了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近20年来在学科建设、智库研究、国际传播、公共外交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和建设成效。她指出,作为实践导向的新兴交叉学科,非洲区域国别学必须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问题意识和战略意识为引领,切实服务国家对非战略和地方对非合作。

王珩认为,推进学科建设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理念:一要聚焦中非合作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动态、系统性的专题研究二要促进学术研究与智库建设的有机融合三要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的协同发展。她特别指出非洲研究院与金华市在联合研究、合作办会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双方合作经验丰富,成效显著。“金华市深化中非地方合作课题研究联合体”的正式成立,将进一步深化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团队与金华市的战略合作,助推资源整合,为中非合作汇聚更多的智慧。

 

校地协同对话:共商县域对非产业合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浙师大与金华市校地合作深化对非研究和中非合作进入深度融合与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为强化政府、高校的交流与协作机制,专场活动第二阶段特别邀请了金华市各县市区社科联负责人、浙师大对非合作服务团队围绕如何促进金华市县域对非合作研究与实践展开专题对话,共商协同创新之道。该阶段由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学术副院长张巧文主持。

婺城区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主任吴俊贤,义乌市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龚昌富,永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吕振尧,武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社科联主席朱方笑,浦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社科联主席徐军峰代表金华市社科系统分别发言。

 


针对各自县市区的具体情况,各县区社科联负责人认为,非合作不仅是服务国家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金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他们提出建立一个“政府+高校+企业”跨部门、跨学科的协同网络,完善联络、调研、资金保障等机制,以推动“学术研究—政策参考—项目落地”的闭环管理。他们期待利用高校智库的优势,解决地方在非合作中遇到的风险防控、市场适配、文化传播等实际问题,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和企业实践。同时,他们希望促进金华婺文化、义乌商贸文化、永康五金文化、武义童话出海、浦江上山文化/书画等本土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对此,中非交流合作服务团队负责人徐薇、中非经贸合作服务团队负责人黄玉沛、中非法律事务服务团队负责人李雪冬、金义都市高质量发展服务团队负责人李一鸣、中非人才服务团队祝亚雄等表示,针对金华县市区的县域实际和诉求,未来我们将以研究联合体为载体,深入金华各县市区开展扎实的调研工作,遵循“一国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工作原则,为金华县市区对非合作提供精准赋能服务,积极助力金华各县市区优势行业、特色文化资源走进非洲、扎根非洲,为金华市各地区各领域的对非合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智力支持。同时,各服务团队负责人还分别介绍了各自团队的研究基础和特色,以及服务地方政府对非合作、企业涉非咨询服务方面的经验、成效和案例。

 


企业圆桌论坛:探讨中非经贸合作新机遇与挑战

为倾听一线企业家的声音,本次活动还设有企业圆桌论坛,来自金义综合保税区、浙江对非控股集团、尼日利亚华商联合会、浙江脉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伊凯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金华营业部、浙江稠州商业银行金义自贸区支行、Egatee非洲商机网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8位嘉宾,围绕对非经贸合作中的热点、堵点等现实问题以及如何破局等协同路径展开了分享与探讨。圆桌论坛由经管学院副院长郑小碧主持。

一线企业家和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对非投资和经贸具有广阔的商业空间,也是企业创新的一片蓝海。当前对非投资或经贸活动,存在着支付体系与金融风险交织、信任机制建构与文化认知不足、涉非企业传统商业模式效能递减与本地化不足等现实困境,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高校智库机构等各方资源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破局,通过金融机构创新赋能、企业抱团集群出海与高校智库深度参与等多维举措,为企业出海提供政策指导、人才支撑等全方位服务。

  

本次“中非合作”专场活动,汇集政企研三方力量,聚焦金华县域对非合作中政策需求与学术研究衔接不紧、企业实践与智库支撑不足等问题,旨在构建“企业提需求、智库提方案、政府出政策” 的闭环协作体系,为金华县域对非合作提供坚实的政策、智力和实践支持,推动金华县域对非合作在贸易、投资、文化等多个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金华在中非地方合作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中非产业合作的深入与可持续发展。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学院电话:0579-82298567
学院邮箱:jgxy@zjnu.cn
MBA招生热线:0579-82298307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非国际商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4.All rights reserved     感谢信息化办公室提供空间和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