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下午,首届全国中非贸易指数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图文信息中心报告厅正式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和金华市贸促会共同承办,并得到了浙师大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的大力支持。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金华市贸促会副会长智玮伟、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院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研究员等领导专家出席专场活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政府和企业代表100多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论坛围绕“中非贸易指数的指标优化、构建中非数字纽带”展开热烈的讨论。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院长陈宇峰主持第一阶段活动。
院长陈宇峰主持致辞环节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致辞。林一钢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校中非经贸研究工作的各部门、各合作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中非贸易指数是学校对非经贸研究的重要成果,自2021年首次发布以来,已连续五年持续优化升级,2025年更实现了突破性创新,构建了涵盖“发展—预测—风险”三大指数的全链条监测体系,实现了从静态呈现到动态前瞻与风险防控的跨越。他希望学校以中非贸易指数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企业、智库的合作,推动中非贸易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浙师智慧”和“金华方案”。
副校长林一钢致辞
金华市贸促会副会长智玮伟在致辞中指出,金华作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对非合作的桥头堡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与非洲经贸往来密切,2024年双边贸易额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中非贸易指数的编制,旨在打造一个可量化、可分析、可应用的决策参考工具和商业指南,助力政府优化对非政策、企业精准对接非洲市场。智玮伟提出三点期望:一是继续推动指数研究“接地气、有实效”,立足金华“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优势,服务政府决策与企业需求;二是促进指数成果“走出去、扩出去”,通过多语种传播与学术合作,增强金华制造与中国制造在非洲的认知度与信任度;三是借助研讨会“聚智慧、谋突破”,汇聚各界力量,推动金华乃至浙江对非贸易提质增效。最后,她期待中非贸易指数能够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金华打造中非合作示范城市、浙江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金华市贸促会副会长智玮伟致辞
随后,进入中非贸易指数成果介绍和专家主旨报告阶段,该阶段由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郑小碧主持。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孙志娜对中非贸易指数成果进行介绍。中非贸易指数自2021年首次发布至今已经连续四次发布,在2025年整个指数实现了突破性创新。从单一指数升级为涵盖发展、预测、风险的三大指数体系,构建了全链条监测功能。作为国内首个中非贸易综合性月度指数,其通过引入政策文本分析等模型实现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并创新性地构建了多维风险预警框架。指数特别嵌入了“金非贸易指数” 作为地方案例,显示金华对非出口占全国比重已超10%,展现了其从参与者到领跑者的跃升。该成果通过专属网站和公众号向社会发布,旨在为政府、学界和企业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
副院长郑小碧主持中非贸易指数成果发布和主旨报告环节
孙志娜副教授介绍中非贸易指数成果
主旨报告环节,5位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专家共同围绕中非贸易指数的应用与拓展进行了探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国际经贸研究所所长黄梅波教授围绕“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洲诉求与中非贸易指数新框架”这一主题展开演讲。
黄梅波教授作主旨报告
黄梅波从发展权与气候正义的视角分析了非洲国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核心关切与国际制度回应。她指出,非洲国家在气候谈判中形成了以发展权保障、历史责任与气候赔偿、适应优先及资金可及性为主的四大诉求,强调应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尊重非洲发展空间。当前国际机制虽已设立绿色气候基金、损失与损害基金等予以回应,但仍存在资金落实难、执行效力不足等结构性挑战。她建议将气候因素纳入中非贸易指数设计,增强其对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响应力,推动指数成为中非共同应对气候挑战、实现公平发展的前瞻性工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研究员以“数字贸易、主权信用与中非贸易指数场景性应用”为题展开演讲。
杨宝荣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杨宝荣指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中非贸易指数研究应注重数字技术赋能与主权信用支撑的双重驱动。他强调,指数构建需突破传统统计框架,关注贸易对非洲产业升级的实际带动作用,并着力反映外汇短缺、本币信用不足等现实瓶颈。通过推动数字化平台接入、优化跨境结算路径、提升主权信用支撑等九大应用场景,指数可为企业拓展市场、规避风险提供具体方案,助力“金华指数”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产品,实现从“中非的金华”到“世界的金华”的价值跃升。
湖南农业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文春晖教授做题为“中非农业贸易指数的构建、解读与战略价值——来自合作一线的观察与思考”的发言。
文春晖教授作主旨报告
文春晖指出,构建中非农业贸易指数是提升合作质效的关键。该指数应涵盖规模、结构、互补性、产业关联度及风险韧性五大维度,以全面评估贸易现状与潜力。当前贸易增长迅速但结构不平衡,非洲对华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他认为该指数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精准决策支持,推动合作从“输血”转向“造血”,并将贸易优势转化为非洲的发展动能与民生改善,促进中非民心相通。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迈克尔•埃祖仑(Michael Ehizuelen) 以“中非贸易指数:在变革中的全球经济中发挥导航作用,打造数字桥梁重塑非洲贸易格局并推动双边强劲增长”为主题进行演讲。
迈克尔•埃祖仑(Michael Ehizuelen)作主旨报告
迈克尔•埃祖仑指出,当前中非贸易仍受殖民时期“原料出口、制成品进口”模式制约,使非洲处于价值链低端。他倡导以“中非贸易指数”为数字指南针,通过构建数字桥梁、推广电商与数字金融,助力非洲生产者直连中国市场,推动贸易从依赖原料转向本地增值。此举旨在打破旧循环,建立公平、多极的全球贸易新体系,实现中非共赢发展。
脉链学院院长兼人资中心副总监周妙红发表题为“f2b数智化跨境平台品牌出海非洲与渠道下沉——基于中非贸易指数的思考”的讲话。
周妙红副总监作主旨报告
周妙红指出,脉链平台以“数字化平台+公共品牌+本地服务”三大底座,推动中国产业带以品牌化方式出海非洲,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该模式打破传统贸易依赖中间商的局限,通过销售前置、本地化合伙人与五流合一数字化系统,重构产业链利益分配,助力中国制造抢占40%-70%的服务利润。实践表明,埃及市场渠道覆盖率与利润均实现多倍增长,印证了该模式在非洲碎片化市场的可行性,为中非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主题报告阶段结束后进入“圆桌讨论”阶段。本环节由浙江师范大学经济学系系主任李一鸣副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脉链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河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义乌干部学院、金华海关、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金华市对非经贸商会、深圳信汇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的16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参加。
在主题为“如何使中非贸易指数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圆桌讨论上,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从学术、政策与实务角度出发,为中非贸易指数的完善与应用提出了深度建议。与会专家普遍肯定指数的创新价值,同时指出未来可拓展的方向。专家们共同认为,推动指数与政策、产业及地方发展更紧密联动,将助力其从优秀的“学术产品”升级为赋能中非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产学研用”公共平台。
圆桌讨论环节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郑小碧主持闭幕式并作总结。他衷心感谢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全体工作人员。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研讨深入,与会嘉宾围绕中非贸易指数的优化路径与应用前景畅所欲言,贡献了诸多真知灼见,为中非贸易指数从学术产品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公共平台升级,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与发展动力,为中非经贸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