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由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牵头和各文科学院参与联合举行以“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质量提升”为主题的浙江师范大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教学研讨会(第一组),在27幢3楼MBA教室举行。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典、教学督导金伟民,各文科学院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部分学位点负责人、导师代表和研究生教学秘书等30余人参加教研活动。研讨会由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郑小碧主持。
研究生院副院长赵典提到研究生教育要契合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未来,注重提高培养质量,响应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深化卓越研究生教育,引领改革创新,适应时代之变,回答时代之问。并指出未来学校研究生培养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交叉协同、产教融合、国际拓展,形成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围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质量提升”主题,来自主要文科学院的分管领导就这一主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林云强副院长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素养提升急需范式变革,提出了“大实践观”,核心为技能化培养,在教育理解、儿童认知、实践育人、在地融入、创新研究等五个关键领域,依靠培养目标重塑、课程体系重组、培养路径创新等方法,推进研究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形态变革,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孙春颖副院长指出,学院注重强调专业学位的实践性,逐渐从学术型培养转向实践性培养,积极探索实践路径,从课堂实践探索到线上实践、研学实践、文化教育基地实践、社会志愿服务实践等形成了“五维”实践路径。同时,注重案例教学与培训、案例教学法推广和案例库建设,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均需要提交案例报告。案例及实践调查报告成为反思和提高教学的手段。学院在非洲中文教学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探索、教师发展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心理学院汪俊副院长指出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要,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一要通过加强专业学科建设,组织和承办学科竞赛,坚持学科竞赛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二是有效提高就业质量,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客观地进行定位,让其更早接触社会,努力实现让学生到未来就业密切心仪的相关岗位实习,让其探索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子赛副院长提出研究生分类分批培养,细化研究方向,细化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结合毕业论文方向进行选课,坚持“读书报告会”制度,分方向配备指导教师,保证每位学生的汇报都能得到指导老师点评,并有相应的奖励与惩罚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项目,增强师生间的学术交流,鼓励青年教师与研究生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学术活动,并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为其提供个性化、可定制的专业实践。
法学院院长助理田峰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入手,提到实践教学应如何更贴近现实问题,以法学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适应为例子,阐释了模拟实践与真实环境的差异,学院毕业生未来更多会从事处理一线真实案件的工作,如何平衡教学和实践,让学生在未来从容解决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郑小碧指出新文科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技术更新为研究生教学模式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关系变革,提出了新命题。但上述变革如何进行均离不开教育的评价问题。如何推进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建构?一是改进结果评价。二是强化过程评价。三是探索增值评价。四是健全分类评价。五是实施综合评价。
随后,来自各个学院的学位点负责人及导师代表纷纷结合自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做法,提出了困惑问题或给出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建议。各个老师在培养模式创新、强化科研项目导向,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积极搭建学术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创新等方面都表示赞同,在共同推进协同育人、产教育人、实践育人一同努力,推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生院教学督导金伟民在总结中表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简单化与形式化,以及培养过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趋同等问题,从而导致实践能力培养成效不突出,各学位点应勇于直击问题,逐步改进,解决相关学科制约瓶颈,形成良性循环。金伟民也强调,研究生院一如既往支持各学院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短板”,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提高办学积极性,汇聚高质量发展动能,以创新驱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